跳到主要內容

麥田捕手

 





原來它不是在講打棒球的書


這本書是老爺推薦給我的,他說他小時候就看了三遍。

我打開稍微翻了幾頁,心裡不免高度懷疑,此書當初之所以深得老爺的心,是不是因為裡面的海量髒話,在那個保守年代,少見而彌足珍貴(誤)。


故事是一個高三生的自白。

主角雖然家境優渥,有個律師老爸,念的也是名校,但因為爛到不行的成績,脫序而不負責任的行為,幾天前已經遭到第三間學校開除。

想到退學的消息預計下週會被父母知道,主角整個不想面對。在一連串不順遂,又與室友發生衝突之後,他憤而逃離學校宿舍,開啟一場自我放逐之旅

在無可救藥、張牙舞爪的表象之下,從主角的行為細節卻可以發現,他心底躲藏的其實是一個害羞且善良純真,渴望得到傾聽與認同的靈魂。

因為格格不入,主角對這個世界憤怒,也對自己感到失望。他一面企圖保留人格裡最後一絲純真,也一面大聲唾棄社會現實的變態與偽善。

記憶之中,我在青春期也經歷過了同樣的撕裂。但當時自覺到弱小無能如我,在現實中即使被揍得滿地找牙,也是無力做出什麼回擊的。

於是我選擇了放棄拉扯,穿上適合存活在這個世界的外皮

若是當年的我,做了另外一個選擇,現在會是什麼境況呢?

看完書才發現我的失望與憤怒原來從未結束。以往鋒芒畢露的我,其實內心也有個像主角那樣憤世嫉俗的自白聲音。但我心底那個忿忿不平、呱呱抱怨的小孩子其實始終沒長大,只是懂得閉嘴,懂得蹲進心裡最角落的深處而已。

自以為笑看這個世界的荒唐,卻孤獨地渴求有人能夠看見自己,了解自己。

讀完一整本的憤怒與悲傷的控訴,我的心情卻不再激動了。反而感受到心裡積壓多年,那股莫名的忿恨,經由作者之手,終於有人幫你說出來的那種舒坦。

無論如何,我總是會想像,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片麥田裡玩遊戲。成千上萬個小孩子,附近沒有一個人 —— 沒有一個大人,我是說 —— 除了我。我呢,就站在那混帳懸崖邊。我的職務是在那裡守備,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跑來,我就把它捉住 —— 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,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裡跑,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,把他們捉住。我從早到晚就做這件事。我只想當個麥田捕手,我知道這有點異想天開,但我真正想做的就是這個。我知道這不像話。

主角在世俗眼中不過是個廢柴,但他信誓旦旦要當個麥田捕手,撈住迷惘而即將失足的靈魂。也許這番話就在暗示,主角在期待某個人,能夠出來撈住同樣迷惘的他。

發現世界上也有與自己想法頻率相似的人,也是一種支持。或許我們的一生,都不自覺地在追求這樣的認同。

不知道以一位母親的角度看完這本書後,我能否以更多的寬容與體諒,包容孩子們在荷爾蒙蠢動下,那顆躁動的心。

期許自己堅定成為孩子們的麥田捕手!在有限相處時間內,植入足夠深的愛。即使孩子們難免衝撞接近懸崖時,也能夠牢牢拉住他們,使他們不至於墜落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新思惟浪潮

上本次新思惟的課,好巧不巧的正逢311日本大地震的紀念日隔天。 當年海嘯造成重大傷亡,因此即使事隔多年,網路上仍會有相關的反省相關報導。引起我興趣的是,日本這個以嚴謹出名的國家,明明對海嘯都有認真定期的防災教育演習,為何在災難來襲時,死傷依舊如此慘重?

Andy Timmons - Cry for You

Andy Timmons他那彷彿能呼吸的樂句線條,與對音色鋪陳的掌握造就了他一種無懈可擊的魅力,讓人總是情不自禁的屏息聆聽。 第一次聽到Cry for You,是在他That Was Then, This Is Now 這張專輯。不知道是否因為頻率正好對上,當時心情低落時的我,聽完眼淚不自覺就掉了下來,這也奠定它在我心中神曲的地位。

怒嗆人生 BEEF

BEEF常見翻譯是牛肉,但也有抱怨牢騷之意,而這部影集的確就是從一場路怒症開始出發的。 男女主角不過是在賣場停車場偶遇,一個倒車,一個狂按喇叭,卻演變成後續不斷互相找稔的復仇狂潮。 但更令我好奇的是,這股深沉而狂暴的憤怒,到底從何而來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