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定義






我們身上,不自覺地背了很多的定義


這可能是小時候師長告訴你的,也可能是在成長過程中,慢慢形成的自覺。聰明?駑鈍?堅強?脆弱?勤勞?懶惰?憨厚?心機?

我們很認份的背著這些定義,卻從沒懷疑過,這些定義是否真的公正,甚至是否真的存在?


近十年前,我不小心手滑買了這台麵包機。當時我想法很單純:「材料扔進去,健康自製吐司就跑出來。酷東西,能不買嗎?」

因為從小就自認是個廚藝白癡,所以我也決定「只要」完全用傻瓜模式做。對於烘培的知識,完全「沒有」研究的必要。

世事多舛,我發現明明一樣的材料丟進麵包機,有時候是真的會變吐司出來,有時候出來的,卻是扁塌堅硬的發糕。

廚藝白癡怎麼會有能力找出原因?反正還有一半的機會會成功,我只能閉著眼睛繼續做,這樣的隱忍,持續了八年多。

直到去年,居然連連出現失敗品。雖然孩子們還是會勉強吃掉,但想想要是他們長大後,不知道吐司和發糕其實不一樣,著實令人擔心。

於是我只好勉強上網爬文,慢慢了解麵包機每一個步驟的細節與意義。說也奇怪,烘培知識雖然博大精深,但基本的概念,似乎也沒那麼難懂。研究久了,居然開始手癢,自己學著把半成品的麵糰,拿來整型做麵包。

剛開始麵糰擀不好、整形整不好就算了。材料量錯、發酵發到忘記、自己亂加料加到麵糰全毀、餡料外洩、進烤箱時才想起沒有加酵母,什麼蠢事都幹盡了。而且成品老跟書上圖片長得不一樣,感覺自己比較像在研發麵糰的突變種。

但不知為何,我卻覺得這中間的失敗有點趣味,甚至還開始莫名渴望下次的嘗試,能夠在哪邊做改進。原本只懂得傻傻量材料,到後面卻好像慢慢有手感了。

現在,雖然也不是什麼專業人士,但至少麵包出爐尚未放涼就會有人偷去吃,還會不時接到孩子們的伸手牌訂單。

很慶幸當時那個失敗的不甘心讓我踏出了嘗試的第一步,進而開啟後面華麗的旅程。甚至如今我也能撕掉「廚藝純白癡」的定義,換上「烘培略略懂」的標籤。

也許我們因為「過去」的表現,曾經獲得某些自己不是那麼喜歡的定義。但我們「未來」的定義標籤,其實都還是空白的。

它一直在等「當下」的我們,自己親手寫上去!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Metallica - Nothing Else Matters

雖然我很偏好蹭蹭蹭吵人的音樂,但其實對Metallica一直沒有很習慣, 唯獨他們那張封面純黑色同名專輯,卻是百聽不厭。

人選之人 - 造浪者

這部劇在這時候推出,真的是太應景了!君不見這幾天的社群平台,真是山雨欲來風滿樓。 政治是我始終無法理解,因此也無法評論的一項議題。對我來說,那是一個以完全不同原理在運行的宇宙。

Guns N' Roses - Sweet Child O'Mine

總是會有這麼一首歌,明明曾經很喜歡,但從來不知道歌詞內容在唱什麼, 也不知道為何多年來依舊彈得很爛。